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网站首页 - 正文
    新华日报:以深化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发布: 点击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彰显了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高度重视。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理解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意义,扎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通过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落实改革发展各项任务,高标准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好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高等教育要聚焦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在成效评价中重点关注体现内涵式发展的各项指标,比如高质量创新人才、高素质“双师型”队伍、高层次科学研究、高水平社会服务等标志性成果,既强化结果导向,又注重过程把握。彰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完善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校全面、科学、动态掌握办学水平,找准发挥优势的突破口、补齐短板的着力点,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强化顶层制度设计。评价考核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办学传统与发展任务、学科特色与交叉融合趋势、行业产业支撑与区域服务,分类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细化实化评价的重点指标、重要任务、保障措施,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校整体建设评价应围绕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展开,学科建设评价要着重考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等综合成效。

    深化人才培养评价。以人才培养过程、结果及影响为评价对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考察标准。聚焦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规划建设等开展评价,检验教学投入力度、教育改革成效。聚焦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开展评价,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实事求是确定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聚焦教学资源、教学平台、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开展评价,检验融合互通、专兼结合、校际联合、社会参与等教学培养模式创新力度。聚焦教学研究项目、一流专业及课程、教学成果等开展评价,检验思政育人、学科育人、“双创”育人成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师资建设评价。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要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综合考察高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举措和成效。聚焦高层次人才、高级别教学团队等定量指标开展评价,促进专业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优势学科、一流专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开展评价,助力做大人才“蓄水池”,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产教融合评价。紧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突出高校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聚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开展评价,促进课内外贯通、校内外协同,推动高校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实现更大突破,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要坚持分层分类,探索建立院校差异化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不同类型院校和学科合理定位、凝练特色,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要坚持以评促建,设立常态化监测体系,注重考察各阶段建设目标达成度、高校及学科发展度,合理参考第三方评价意见,形成监测、改进、评价“三位一体”工作闭环。要坚持多维评价,体现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统一、世界一流共性标准与学校学科发展特色的辩证统一。在整体发展水平上,着重考察高校和学科建设的达成水平,在可比领域与国内外大学和学科进行纵横比较。在成长提升程度上,着重考察高校和学科在建设周期内的水平变化,体现成长增量和发展质量。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着重考察高校和学科的结构布局、特色优势、资源投入、平台建设、制度体系创新、治理效能提升等支撑发展的条件与水平,体现发展空间和未来潜力。要强化结果运用,对建设基础好、办学质量高、服务需求优势突出的高校和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发展水平不高、建设成效不佳的高校和学科,加强指导帮助;对建设成效显著的高校探索“后奖补”政策,真正把“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建设理念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雍莉莉 汪鑫,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常州大学研究课题“专本贯通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路径研究”、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立项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新华日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