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网站首页 - 正文
    韩杰才: 全面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 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 发布: 点击量:

    [摘 要]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高校练就“科技自立”之功、掌握“科技自强”之道、打通“科技赋能”之路。要重点突破关键核心,组织大项目攻关;建强科研“头链”,以“人才特区”模式支持基础研究;建强“第一资源”,以超常规路径培育引领性拔尖人才。

    [关键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组织科研;基础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当前,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自立自强这条“必经路”,谁就能掌握战略主动、占领发展先机。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位、战略路径,在担当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中,探索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有组织科研创新变革之路。

    一、始终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位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迫切需要我们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方位,以强大的战略自信实现后发崛起、国富民强。

    1.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分析全球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从目标牵引,到动力机制,再到道路选择,对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在目标牵引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这深刻揭示了大国博弈背后的主战场是科技竞争,为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擘画了宏伟战略蓝图。

    在动力机制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特征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强调“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指出“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深刻揭示出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新时代发展动力变革的关键所在,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重大论断。

    在道路选择上,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历史方位,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着眼统筹国内大局,作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的全面部署;着眼统筹国际大局,作出“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的战略判断,作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部署,揭示了全球视野下走好自主创新之路的辩证统一之道。

    2.全球三大中心转移趋势为我们带来空前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部署,彰显了对近代以来全球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中心同构的规律洞悉和科学把握。

    从历史演进维度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先后经历四次转移,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的英国,到18世纪的法国,到19世纪的德国,再到20世纪的美国,不同形态的高等教育,吸引和培育着引领世界科学前沿和文明潮流的顶尖人才,推动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发生转移,先后形成三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重塑了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形成了“百年易主”的大致趋势,为我们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崛起超越提供了重要历史参考。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未来世界三大中心可能会形成“多中心并存、综合中心与学科专业中心并举”的格局,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动能正在加速释放。在《自然》发布的2023年度自然指数榜单中,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自然科学领域期刊榜单第一,中国科学院连续10年位居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第一,6家中国机构位居全球前10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排名达到全球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牢固确立。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机遇空前、底气空前。

    3.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之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环视世界科技强国,虽然其崛起的具体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各有不同,但其崛起之路都蕴含着以国家为主导、推动构建国家有组织科研体系的丰富战略智慧和有效实践经验,为我们抢抓机遇实现整体突破提供了重要借鉴。

    从科研力量统筹维度看,各国普遍以国家政策为牵引,强化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机整合。例如,美国于1945年发布科研政策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建立起了美国政府资助科研的机制,形成了以政府、科研机构、大学、私营企业和慈善机构等为主体的科研创新共同体,极大促进了美国在基础核物理、先进能源系统、计算机、医疗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发展,也由此奠定美国全球科技霸主的地位。德国通过充分发挥国家在立法、规划、管理和监督方面的职能,建立起了由高等院校、国立和非营利性科研组织、企业研究机构和提供技术转移等相关服务的中介组织等共同构成的结构完整、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德国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世界前列。

    从科研链条优化维度看,各国普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强化科研链条“头链”布局。例如,美国于2020年发布《无尽的前沿:未来75年的科学》报告,提出通过改革国家科学基金会、增设技术与创新部门、强化对十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将自1945年以来建立起的“由纯粹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同“面向国家战略和技术运用转化的基础研究”相结合,更加凸显大国博弈的战略导向。

    二、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把握“怎么自立”“何以自强”“如何赋能”三个关键命题,以使科技创新的“底盘”更稳、“能力”更强、“贡献”更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路径。

    1.练就“科技自立”之功

    自立,就是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自身安全。解决好科技自立问题,必须从底层安全逻辑出发,掌握源头创新;从发展安全逻辑出发,掌握关键核心;从系统安全逻辑出发,掌握自主体系。

    掌握源头创新。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主要科技强国推进基础研究的理念变化、战略变化、行动变化趋势,坚持将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统筹推进,探索构建宏观目标导向下的“自由探索模式”,推动形成既能有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又能充分激发科学家自主探索潜能的基础研究发展生态,全面系统掌控新一轮科技革命赋能产业革命的科技创新“底层逻辑代码”。

    掌握关键核心。要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强国渐次崛起历程中关键核心技术主动权攻守“易主”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博弈场”中,保持战略清醒、强化战略谋划、增强战略定力,实事求是、以我为主选准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敢于善于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聚力攻坚,重点突破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

    掌握自主体系。要深刻认识试图通过“跟跑”来反超制胜的战略被动、巨大代价和空前难度,紧扣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布局,聚焦解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沉下心来系统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牢牢掌握我们自身的科技创新重大命题研判权、重大路径制定权、重大成果裁判权,切实把发展主动权全面掌握在自己手上。

    2.掌握“科技自强”之道

    自强,就是要通过艰苦奋斗实现由弱变强,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好科技自强问题,必须从内部力量组织逻辑出发,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外部力量统筹逻辑出发,建强全球科技治理能力;从锻造持久发展动力逻辑出发,建强人才“第一资源”。

    建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深刻把握全球主要科技强国在构建国家有组织科研体系中,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掘、组织、布局、使用所形成的有效经验和关键教训,以系统思维把准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在内的各类战略科技力量的角色定位、主攻方向、协同机制,探索大国博弈背景下的资源整合模式、力量建强模式、攻关协同模式,以系统增能锻造具有强大战略竞争力和战略威慑力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建强全球科技治理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全面开放”和“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牢牢把握增强科技创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优势,发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国外交优势,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关键基础平台技术互融互通、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有序流动等方面形成一套全球科技治理的系统方略,在全球科技秩序迎来重构的“窗口期”,加快推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建强人才“第一资源”。我们要牢牢把握历次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中的人才培养、迁移、汇聚规律,深入研究人才在推动科技强国崛起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系统超前研判,全面强化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精准化布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式变革,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引领科技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打通“科技赋能”之路

    赋能,就是要把科技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纵观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历史,那些真正从科学中心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在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解决好科技赋能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出发,破除障碍藩篱;从实施路径层面出发,打通链条通道;从提升效能层面出发,强化共性关键技术赋能。

    破除障碍藩篱。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从1985年至1994年打破原有计划体制,推动科技服务经济建设;到1995年至2005年深入推动市场化改革;到2006年至2015年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再到2015年之后构建面向创新驱动的新型科技体制和推动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向新征程,我们要遵循科技发展底层规律,把稳方向、乘势再上,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一以贯之、层层递进推动各类前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打通链条通道。我们要深刻把握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客观规律,通过系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深度贯通,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大飞机、轨道交通等我国重点产业链加速发展中,探索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模式,以关键领域的有效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全局实现结构有效调整、动能顺利转换。

    强化共性关键技术赋能。我们要深刻把握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等历次产业革命中共性关键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的规律,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地位,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全面推进数智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做优做大做强我国数字经济,以并跑、领跑之势把握时代先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迸发强大新动能。

    三、奋力探索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变革之路

    构建国家有组织科研体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有研究者通过考察各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历史,提出了国家有组织科研体系的“三阶段”模式,无论是自发市场行为阶段、强势政府行为阶段,还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创新自由阶段,核心都是政府同创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系统互动机制的迭代升级。作为国家有组织科研体系的子系统,高校有组织科研体系必须站位全局,精准定位自身角色,在“大体系”中谋划好“小系统”,使高校科技创新效能充分迸发。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推进有组织科研实践为例,重点阐释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变革的思考和探索。

    1.突破关键核心:以航天“两总制”组织大项目攻关

    “两总制”是我国航天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凝练出的科研攻关模式,是指在科研攻关中同时设立负责技术抓总工作的总师和负责统筹管理工作的总指挥,以此实现重大项目的高效运转。同样,高校在开展大项目攻关中,不仅需要科学素养深厚、攻关能力突出的科研“攻坚手”,也需要熟悉科技创新规律和科技管理规律、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管理“多面手”。哈工大借鉴航天“两总制”科技攻关模式,总结凝练学校自身大项目攻关经验,探索形成一套符合学校人才队伍结构特征和发展模式的“两总制”大项目攻关模式,将校内技术攻关特别突出的人才队伍与善于组织管理的人才队伍组织起来,协同相关优势力量,打造了一批具备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攻关能力强的战略大项目攻关团队,形成了“大师+团队”的大兵团作战体系,创造了以“实现从原始理论、实验验证到整机装备全链条突破”的新体制雷达攻关和“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跨越式发展”的空间机械臂攻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攻关战例,实现了一大批国际国内“首次”“第一”。

    2.建强科研“头链”:以“人才特区”模式支持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其成果非一朝一夕就能产生,这需要我们以“人才特区”的“热待遇”让科研人才坐稳“冷板凳”,真正使其沉下心来、潜心治学,在基础研究攻关中啃下“硬骨头”、拿下“拦路虎”。哈工大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科学领域,先后实施理学强盛计划、“0-1”原创探索研究支持计划等,成立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建立了一批领军人才成长特区,在资源配套、经费支持、引人进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每年投入稳定科研经费、开辟人员聘任和研究生招生特殊通道、配套顶尖仪器设备等各类超常规创新举措,鼓励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攀登。以黄志伟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这一“特区”模式下快速成长,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成果,并相继在《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3.建强“第一资源”:以超常规路径培育引领性拔尖人才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就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引领未来科技革命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哈工大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聚焦如何塑造青年人才的“引领性”素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在纵向上强“贯通”,深入实施本研一体化贯通培养,“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探索创新本科综合设计(论文)答辩申请制、博士研究生招生优秀生源“快响行动”等系列举措,加速构建与弹性学制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助力引领性拔尖创新人才加速成长。坚持在横向上强“融通”,全面实施“1+1+X”杰出人才培养方案,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推动课程与项目“双驱互融”、大学与产业“嵌套互融”,以高品质的“融合菜”,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成才方向、自行定制培养路径。在此基础上,在本科阶段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打造了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在研究生阶段聚焦行业产业“卡脖子”难题,打造了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以这两个“人才培养示范区”为全校全面铺开改革“打样”,推动全方位突破培养资源“圈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资源供给效能。 【作者韩杰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原载2023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友情链接